范高亲子沟通成长工作室
范高亲子沟通成长工作室

正名「棉花糖实验」,不要再以爱之名锻炼孩子的「延迟满足」

September 7, 2021

1970年的一天,斯坦福幼儿园(Bing Nursery School of Stanford University)来了几个研究员,他们把四岁的小孩单独叫进房间说:“看,我这里有一颗棉花糖。我先离开一会儿,等我15分钟,如果我回来以后你没有吃掉这颗棉花糖,我就再给你一颗。”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教授离开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后,把棉花糖迅速吃掉。剩下的孩子则选择等待15分钟后,拿到第二颗棉花糖。

这些孩子大概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的这一举动,竟然影响了几十年。

1990年,一篇《从儿童的延迟满足预测青少年认知及自我约束能力》的论文在美国《发展心理学》期刊发表。

研究数据表明,4岁的孩子每多等待一分钟,他们在15岁时取得的学业成就,比同龄高出1/10个标准差。这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轰动,很多媒体和教育界人士把这个结论单纯地归结为:

能等到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,成长到青少年时期,比其他的孩子学业更好,社交更好,身体更好,也更有成就。

一下子,人们仿佛发现了孩子成功的秘诀:
延迟满足,gratification delay。

只要让孩子抵得住诱惑,他将来必能成就大业!

1970年的一天,斯坦福幼儿园(Bing Nursery School of Stanford University)来了几个研究员,他们把四岁的小孩单独叫进房间说:“看,我这里有一颗棉花糖。我先离开一会儿,等我15分钟,如果我回来以后你没有吃掉这颗棉花糖,我就再给你一颗。”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教授离开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后,把棉花糖迅速吃掉。剩下的孩子则选择等待15分钟后,拿到第二颗棉花糖。
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